宿城区“1123”工作法推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提质增效
- 发布日期:
2025-08-15 - 来源:
- 访问量:1
今年以来,宿城区司法局紧扣上级部门关于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工作部署,创新践行“1123”工作思路,通过筑牢一个阵地、聚焦一条主线、把握两个维度、实现三大转变,全力打造“现代化司法所”,推动群众的法治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全面提升。
一是筑牢基础阵地,夯实法治前沿堡垒。严格对标《司法所外观标识规范》《江苏省司法所分类建设标准》,高标准推进基层法治阵地升级改造。近三年,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56万元,重点用于业务用房翻新、智能设备添置和功能区域优化。各镇街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均设置综合服务窗口2-3个,共配备自助服务终端15台,日均接待群众咨询量提升至20人次以上。在镇街品牌调解室成功打造基础上,结合属地实际探索建立社区调解阵地160个,打通矛盾化解“最后一公里”。目前全区建成大型司法所1家,实现社区矫正、安置帮教、公共法律服务、指导调解工作、开展基层法治治理工作、指导监督镇街行政执法活动等职能全覆盖;中型司法所9家,均建成“一站式”法律服务大厅,配备专职工作人员3-4名;小型司法所4家,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法律服务事项“就近办”,相关法律业务办理平均耗时较去年同期缩短约40%。
二是聚焦法治主线,强化基层治理保障。锚定“做好新时代司法所长,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”核心目标,以法治建设为统领,全面激活基层司法行政效能。在党建引领赋能方面,建立“司法所+村居法治驿站”联动机制,1-7月份开展“党建+法治”专题培训100余场次,培训“党员法治带头人”超千人次。规范化建设提质上,制定司法所业务流程规范标准,涵盖社区矫正、普法宣传等九大职能,推动业务办理规范化率、群众满意度双提升。在职能融合增效过程中,推行“司法行政+网格治理”模式,将法治服务事项嵌入网格管理体系,联合民政、人社等部门化解纠纷1385件,法治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。持续筑牢合法性审查“第一道防线”,建立“法律顾问初审+司法所复审”“程序合规性审查+实体合法性检查”的“双审双查”机制,今年来各司法所列席党政会议110次,审查镇街规范性文件170件,提出法律意见100余条。
三是把握双重维度,提升法治服务质效。把握治理维度,构建“预防-排查-化解-回访”的全链条调解机制,组织专兼职调解员、联动公安、网格员、村居法律顾问、法律明白人到社区、入企业,重点覆盖拆迁安置小区、工业园区及商业综合体,1-7月份,全区开展排查纠纷706次,办理人民调解案件3499件。把握服务维度,打造“普惠均等、便捷高效、智能精准”的法律服务体系。实现全区15个规范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覆盖,由各镇街、村居法律顾问轮流坐班“问诊”,为群众提供面对面的专业法律服务,推动法律服务从“有没有”向“好不好”“精不精”“准不准”转型升级。1-7月份,各镇街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累计开展镇街层面法律咨询专项活动421次,开展法治宣传活动345场次。
四是实现三大转变,精准惠民彰显实效。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,提升防控效能。建立160个村居信息采集点,通过信息收集、数据分析、趋势研判、提前感知可能发生的风险或者矛盾,提醒调解员采取防范措施。深入开展“双进”活动,因地制宜制定《宿城区调解专家进村居进企业“双进”活动工作指引》,创新开展“调解+法治体检”进艺术培训机构、电商企业,“调解+普法宣传”进景区等特色活动,累计收集矛盾隐患数据182条,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生成预警信息42条,成功提前介入化解群体性事件苗头32起。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发力转变,提升聚合效能。建立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、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的衔接联动机制,加强与法院、公安、信访等部门的沟通协作,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合力。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转变,提升服务效能。实施司法所“一地一策”工作方案,按照“一街一所一品牌”要求,培育特色服务品牌。古城司法所“蒲公英”驿站入选江苏省“法援惠民生”品牌,幸福司法所荣获全省后续照管工作成绩突出集体,支口司法所创成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点“季布诚信广场”,陈集司法所被评为江苏省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示范点,项里司法所荣获省第四批“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项目”,逐步形成“一域一亮点、全域皆提升”的精细治理格局。 (宿城区局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